空气污染监测的必要性:守护蓝天的第一步
前些年,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与此同时,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。其中,空气污染因具有高流动性和强外溢性,已成为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影响最广的环境问题之一。
在全球范围内,空气污染仍是环境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。研究表明,长期暴露在受污染的空气中,会导致并加重哮喘、肺部疾病、心脏病、癌症及过早死亡等多种健康问题。
据《2023年全球空气状况报告》指出,全球约 90% 的人口呼吸的空气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(WHO)健康标准,仅有 7 个国家达标。报告还显示,中国约 70% 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燃煤发电,同时还受到沙尘暴、煤炭生产、工业排放、生物质燃烧和交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。
此外,空气污染还带有明显的社会不平等特征。研究发现,弱势群体往往暴露在更高浓度的污染环境中,更易受到健康风险。例如在澳大利亚,社会经济条件较差、教育程度较低以及土著居民比例较高的社区,NO₂ 和 PM2.5 的浓度显著偏高,导致老年人死亡率和住院率明显增加。
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损失、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同样不容忽视。农作物减产、生态退化、医疗支出上升等,都在无形中削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为应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,中国政府在过去二十年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与行动计划:
2013年启动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推动大气治理体系化;
2018年实施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,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;
2023年国务院发布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,提出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.5浓度较2020年下降10%,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排放总量下降10%以上。
这些政策的实施,使我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持续改善趋势,也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空气污染治理的前提,是对污染物的科学监测与精准识别。
完善的空气污染监测系统,能实时掌握污染源的种类、浓度及变化趋势,为政府、科研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决策依据。
通过部署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、污染源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氨气被动采样器等监测手段,可以:
评估区域空气质量水平,识别主要污染物;
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污染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;
帮助企业和园区实现排放达标与环境合规管理;
支撑科研与第三方机构开展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。
特别是氨气监测作为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,其排放量与二次颗粒物生成密切相关。通过布设高灵敏度的氨气被动采样器,可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长周期、广覆盖的监测,为区域空气质量评估和氮循环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。
空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而监测是其中的“第一公里”。
只有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,才能准确识别污染源、评估治理成效、制定科学政策,从而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目标。
博测科技(Boce)将持续致力于空气污染在线监测与氨气被动采样技术的创新应用,为环境监测部门、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各类工业园区提供可靠的监测解决方案,共同守护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。